“不能让子孙后代看不见绿色!” ——玛曲县因地制宜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
发布日期:2024-09-07 浏览次数:362
甘肃玛曲草原草木茂盛。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蔡文正 摄
9月的玛曲,辽阔壮丽的草原一望无际,湿地、河流、雪山交相辉映,景色壮美。
9月4日,“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团走进玛曲县,深入了解当地持之以恒推进生态保护的故事。
在玛曲县欧拉镇欧强村极目远眺,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植被茂盛,远处山峦叠起、青山依旧。
而在多年前,这里的山坡上却几乎寸草不生。
“以前这里冬春季一刮风,沙子混着土往嘴里钻。”玛曲县自然资源局林业技术综合服务站站长马建云站在玛曲县退化草地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治理区说。
2014年,第五次全国沙漠荒漠化监测公布数据显示,玛曲县裸沙面积达12.23万亩,主要为流动、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潜在沙化地67.77万亩,沙化草地从零星分布向局部集中连片发展,沙化区域不断扩张。
玛曲县草原治理前后对比。
不能让子孙后代看不见绿色!勤劳的玛曲人立足这一理念,开始治沙之路。
治沙之路颇为不易——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植物生长期短,自然条件严酷,沙化治理效果难以持续巩固。
在经过充分的论证调研后,玛曲县重点实施以沙化草地治理、退化草原修复、无主矿山生态修复、湿地保护与修复、小流域治理、黄河沿岸阻沙林建设6大类45个子项目为主的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已完成全部项目建设任务。
“我们以防风固沙和快速恢复植被为目标,采取‘植灌(山生柳/沙棘)+施肥+种草+草方格沙障+围栏+补植’等措施进行治理,有效防止了黄河沿岸水土流失。”马建云说。
通过多年试验、示范和项目实施,玛曲县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高海拔、气候寒冷、风大等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的沙化退化草原治理技术模式。
因地制宜的治理方式,有效遏制了玛曲黄河沿线水土流失趋势,沿线土地沙化得到有效治理,灌草植被逐步恢复、平均覆盖度达45%,沙化草地面积由2012年的80万亩下降到现在的42.81万亩。如今,玛曲的水源涵养能力提升明显,2023年黄河玛曲段出境流量达168.6亿立方米,较十年前提高48.9%;年均水资源补给量达88.75亿立方米,较十年前提高61.07%。
玛曲县草原治理前后对比。
“我们始终将沙化治理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紧密结合,项目实施以来,累计采购县内6家有机肥加工企业有机肥40余万吨,合理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同时,聘用劳务人员4800余人次,进一步拓宽了本地未就业学生和牧民群众就业渠道,当地群众在生态保护上的劳务收入达3600余万元。”马建云说。
在沙化治理和生态保护的过程中,许多牧民群众、民间环保组织义务植树治沙,全民生态保护意识明显增强。
玛曲县草原治理前后对比。
今年59岁的卓玛加布就是其中一位。
卓玛加布是玛曲县欧拉镇的牧民,也是一名党员。
早在2003年,卓玛加布就开始带领群众捡垃圾。
“当时每户的草场上堆积着各种生活垃圾,看起来又脏又乱。”卓玛加布说。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从自家开始,和家人将2000多亩草场上的垃圾进行清理。
久而久之,周边的牧民受到他的影响,也开始清理自家的草场。
清理出来的垃圾很多,卓玛加布告诉牧民,只要将垃圾统一收集到路边,他就会拉到垃圾场集中处理。
2014年,卓玛加布又尝试在沙化地上种树种草,当时种植了1000棵高原柳,现今那片种了高原柳的小山丘已是郁郁葱葱。
2015年,卓玛加布又带着亲朋好友种植了2000棵树苗,播撒了2000斤草籽。
在卓玛加布种树种草时,附近的牧民群众自觉参与其中,这也让草原上的树越来越多,草越来越绿,牧民们的心情也更加愉悦。
如今,玛曲县黄河两岸水草丰茂,金叶榆、杨柳树、梭梭组成的防风固沙林郁郁葱葱,诉说着玛曲人在生态保护上取得的累累硕果。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蔡文正)
来源:新甘肃
编辑:才让杨宗
责任编辑:史志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