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变 一生无悔 ——追记坚守草原56年的“好曼巴”王万青

2024-10-24

在广袤无垠的甘南大草原上,有一位医者,以五十六载的坚守,书写了一段跨越时空的感人篇章。2024年10月21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传来令人痛心的消息,被誉为草原“好曼巴”的王万青先生,于10月14日因病辞世,享年八十岁。他的离世,如同草原上的星辰陨落,让无数牧民的心灵为之震颤,也让整个华夏大地沉浸在深深的哀悼之中。

王万青,一个从繁华都市上海走向辽阔甘南草原的传奇人物,他的生命轨迹如同一条壮丽的河流,从长江入海口奔腾至黄河第一弯,最终在这片他深情厚爱的土地上汇聚成海。1968年,正值青春年华的他,怀揣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毅然决然地放弃了都市的繁华与安逸,踏上了前往甘南玛曲这片艰苦高原牧区的征途,开启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基层医疗服务生涯。

在这片遥远而神秘的土地上,王万青将藏乡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把牧民当作自己的亲人。五十六年的风雨兼程,他如同草原上的格桑花,虽不张扬却顽强绽放,用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爱心为牧民们驱散病痛,带来生命的曙光。他的事迹如同草原上的传说,温暖了无数人的心田,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行。

王万青,1944年12月出生于上海,自幼便展现出对医学的浓厚兴趣。1987年7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大学文化水平的他,不仅是甘肃省玛曲县人民医院的外科主任医师,更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的楷模。他先后荣获甘肃省地方病防治先进工作者、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并当选“感动中国”2010年度十大人物,还曾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民族团结的深切关怀。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王万青在毕业填报志愿时立下的铮铮誓言。1968年,24岁的王万青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时,面对繁华的都市与艰苦的高原牧区之间的选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从此,这位上海小伙儿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高原上的牧民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

初到甘南,王万青面对的是恶劣的生活环境和简陋的医疗条件。然而,他并没有退缩或抱怨,而是毅然选择了离玛曲县城50多公里,条件最为艰苦的阿万仓乡卫生院作为自己的工作岗位。在那里,只有两间简陋的土坯房作为诊所,一台血压计和四位同样满怀热情的同事。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和顽强的毅力,为牧民们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赢得了牧民们的尊敬和爱戴。

他身披牛羊皮,耳听藏獒嚎,却将这一切视为草原上的独特风景。在第一次骑马出诊的途中,王万青不慎从马背上跌落导致右胳膊脱臼。但在那荒无人烟的草原上,他强忍剧痛,指导随行的牧民为自己复位伤臂后继续前行赶往病人家中。这样的场景在他的行医生涯中屡见不鲜。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也展现了草原儿女的坚韧与顽强。

“牧民对我如同亲人一般。”在阿万仓乡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王万青的名字,但只要提及大脚“曼巴”(藏语中对医生的尊称)牧民们便会纷纷竖起大拇指,连声夸赞他是位好“曼巴”。为了克服语言不通的障碍,他努力学习藏语并在本子上记录下常用医学术语的藏语发音,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他就能够独立为病人看病了,这份努力和坚持让牧民们对他更加信任和依赖。

1973年,王万青在阿万仓卫生院成功完成了该乡历史上第一例阑尾手术。这次手术不仅挽救了病人的生命,也让牧民们记住了这位穿45码鞋的大脚“曼巴”。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他的足迹遍及了阿万仓草原的每一个角落。他多次在牧民的帐篷中救死扶伤:在牛粪堆上为大出血休克的产妇实施胎盘剥离术;在夏窝子抢救患肺炎心衰的新生儿;为病人进行肛瘘手术;从死神手中夺回患急性高原肺水肿牧民的生命……他的每一次出手都如同草原上的春风化雨般温暖人心。

王万青笑称自己是全科大夫:“什么病都得诊治啊!”无论走到何处都有群众为他驱赶狗群、热情款待。夜晚担心他受寒为他盖上厚厚的牛羊皮……这些温暖的瞬间让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牧民们的淳朴和善良,也让他更加坚定了留在草原的决心。

退休后王万青并未停下脚步,他依然继续指导玛曲县医院的外科手术,为上门求医的群众排忧解难。他常说:“草原就是我的家,我要一直留在这里为牧民群众治病送药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份对草原的深情和对医学的热爱让他成为了草原上永远的“好曼巴”。

初心不变,一生无悔。王万青的一生是平凡而又伟大的。他用五十六载的坚守和付出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无论身处何地只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怀大爱就能成为人民心中的英雄。如今虽然王万青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将永远照耀着草原上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丰碑。

记者:马保真  马云

编辑:才让杨宗

责任编辑:史志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