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重磅报道:甘南绿水青山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4-10-31 浏览次数:198
夏季,绿草如茵,牛羊成群,生机勃勃;秋季,金色的草甸和五彩斑斓的树木交织,如诗如画——在地处西北内陆的甘肃,甘南如同一块美丽的绿色宝石。
走进平均海拔3000米的高原大地,雪山与草原交相辉映,江河奔腾不息,湿地和湖泊浸润土地,展现出一幅壮美的生态画卷。
曾经,这里的牧民群众逐水草而居,守着美丽的风景却寻不到好“钱景”;如今,这里的山更秀、水更清,在“含绿量”不断提升的同时,生态基底的“含金量”也逐渐显现,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成为当地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厚重底色。
依托优良的生态资源禀赋,甘南州坚持文旅主导、三产融合、多元共生,创新打造以“全域全季”为形态的文旅发展模式,加快推动甘南由“资源大州”向“文旅强州”转变。
今年前8个月,甘南州累计接待游客2047.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28%,文旅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扎尕那已成为甘南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守牢生态“家底” 增收致富有根基
一场秋雨过后,舟曲县立节镇东南部白龙江南岸的拉尕山上云蒸霞蔚,如诗如画。“拉尕”一词在藏语中意为“神仙喜爱的地方”。登临主峰极目远眺,群山连绵,云海翻腾,宛如仙境。
群山叠嶂,森林茂密,拉尕山丰富的自然资源养育着住在山里的人们。千百年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理念根深蒂固。
时针回拨到20世纪末,那时,居住在拉尕山下的居民们依靠丰富的农牧资源,种地、伐木、捕猎。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趋凸显,过去传统的粗放式砍伐林木发展经济已然行不通。
不能让青山变成荒山!2001年,舟曲县委、县政府聚焦生态保护,经过多方调研作出决定:将拉尕山作为旅游风景区进行保护性开发。
拉尕山紧邻阿夏、插岗梁、博峪河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羚牛等珍稀野生动物经常出没。为了科学、精准、依法保护珍稀动物的生存地,舟曲县修改制定《拉尕山景区规划》,把大峪沟、瓜咱沟一并纳入规划,把拉尕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作为自然保护区与人类活动区的缓冲区域,形成绿色屏障。
“拉尕山景区规划建设以来,我们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大力保护生态环境。”拉尕山景区管理局局长金银莲说,“在景区规划建设中,以参观、科研、考察为主,按照森林覆盖率70%以上、植被覆盖率90%以上的总目标,合理规划利用,不搞大拆大建。”
管护局工作人员在走访中发现,当地群众养殖的土山羊,生长期长、出栏率低,尤其喜好啃食树根树枝,对植被和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
保护生态,赶羊下山。舟曲县出台政策,一面着手引导周边群众淘汰土山羊,率先在拉尕山景区淘汰1100只土山羊,一面带动当地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种植羊肚菌、黑木耳、乌龙头、花椒、核桃等地方特色农产品,以前养殖土山羊群众的收益不降反升。
在拉尕山试点成功后,土山羊淘汰工作在全县推广,累计淘汰土山羊9.6万只,为养殖土山羊的群众发放补助438.5万元。
“我们结合土山羊淘汰政策,进一步引导群众引进和改养其他优良羊种,推广优质牧草种植,实行舍饲圈养,走科学养殖、种植的新路子,目前全县19个乡镇的土山羊全部被淘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植被逐渐恢复。”甘南州生态环境局舟曲分局局长赵俊飞说。
生态美,环境优,山里的群众才能“依绿致富”。
拉尕山脚下的拉尕村成立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利用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民俗风情发展生态旅游业。现在,全村有8户农家乐、30户民宿,床位200多张,能一次性接待300多人就餐。
2022年,舟曲县实施拉尕山景区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实施内容涵盖拉尕村观景台、旅游厕所、村容村貌、护栏、给排水、供电、网络、照明等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及新建,村子里的水电网全部开通,为村民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积极探索以旅游业带动农牧业和绿色产业的特色化发展思路,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气温,种植青稞、蚕豆、洋芋等十几个品种的食品,村民联合成立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生猪、土鸡、藏羊、藏鸡养殖,加工腊肉,提供农家乐所需的肉制品。”拉尕村党支部书记康土生说,“现在,一些人开起了农家乐,一些人把种植的蔬菜粮食卖给餐厅,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如今的拉尕山,成为集休闲、娱乐、会议度假和民俗旅游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之一。拉尕村通过发展旅游业成功奔向致富路,村集体经济共有资金360万元。近几年,拉尕山入围“神奇西北100景”榜单,被命名为国家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舟曲县拉尕山景区黄花池。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丁丕青
建设和美乡村 群众住进新家园
秋日里,走进合作市俄合拉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几匹骏马正在悠闲进食。
“俄合拉”是藏语俄合儿的音译,意思是白顶山。俄合拉村坐落于白顶山脚下,也被称为“神的留白地”。
地处美仁草原腹地的俄合拉村平均海拔3100米,距离合作市区仅13公里,1.4万亩的优质草场,让这里成为合冶公路旅游风情线的“黄金驿站”,也是甘南州17个文化旅游标杆村之一。
但在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
“当时,村子里没有硬化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烂泥满地,村民们的房前屋后堆满了生活垃圾。”合作市佐盖曼玛镇党委副书记魏黎明说,“俄合拉村是典型的半农半牧区,牧民群众长期以来都是一楼养牲畜、二楼住人,粪便味一直萦绕在村里。”
2020年初,合作市投资4000万余元实施佐盖曼玛镇俄合拉旅游标杆村建设项目,先后修建游客服务中心、马队驿站、藏戏文化广场及附属设施,实施村庄亮化、绿化工程,提升改造33户住房风貌。
游客服务中心把景区管理、服务咨询、旅游厕所、咖啡厅、民俗展览、特色书吧等功能进行整合,形成旅游服务综合体;藏戏文化广场为南木特藏戏志愿者演出队伍提供了表演平台,也为群众和游客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马队驿站将马上文化与游牧生活结合在一起,成为外地人了解甘南游牧文化的重要窗口。
项目建成运营以来,年接待游客约10万人,带动全村34户196人稳定增收致富,实现了农牧民群众长期稳定增收。
“该项目的建成改善了当地农牧民群众居住环境和发展旅游业的基础设施条件,也让村民的收入显著增加。”合作市佐盖曼玛镇党委书记石永刚说。
设施齐全了,环境变好了,大家的精神面貌如何改善?
“我们一直向村民们宣传环保理念,同时帮助民宿、餐厅老板改善店内环境卫生。大家刚开始不理解,后来随着游客量的增加,大家逐渐意识到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开始自发维护。”佐盖曼玛镇环境卫生干事訾建强说。
如今,村里聘用了4名保洁员打扫公共区域的卫生,村民也主动将门前周边的卫生打扫好,整个村子干净整洁,焕然一新。
“变化从外到内,合作市投资260万元在村子里建成了首个村级污水处理厂,同时,干部村民齐上阵清理生活垃圾、清理村内河道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全力打造宜居宜游的旅游村。”佐盖曼玛镇干部杜凌霄介绍道。
俄合拉村充分落实“网格化+十户联防”工作制度,建立了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队长)、联户长的“三长联动”村民自治机制,定期开展道德讲堂,推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村规民约,设立“道德红黑榜”,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环境的改善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奠定了基础。在村子里,很多村民建起了民宿,为游客提供住宿服务。
今年夏天,俄合拉村村民周加克摇身一变成为“佐央之家”民宿老板。“我把自己家重新装修改造后开业运营,收入很不错。”说起开民宿以来的感受,周加克喜笑颜开。
临潭县冶力关镇庙沟村农家乐。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朵国良
盘活绿色资源 乡村振兴有依托
夏日看草原,秋看冶力关。山峡里五彩斑斓,冶海畔清波荡漾,清风将白云一扫而尽,留下一片湛蓝的天空。“冶力关景色秀美、生态资源优势突出。”冶力关景区管理中心主任陈祥顺介绍道。但是曾经很长的时间里,当地群众只能以人均不足2亩的耕地为生,收入不高。
2001年,冶力关景区被认定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旅游市场开始缓慢启动。
如何盘活绿色资源,实现更好的发展?
临潭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业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来抓,以“依托资源,开拓市场,突出特色,扩大宣传,打牢基础,培养龙头”为思路,提出了“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将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的奋斗目标。
沉睡的资源被唤醒,乡村焕发新的活力。
临潭县委、县政府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当地群众代表外出考察,组织旅游发展论坛进行专家论证等,开阔视野,统一认识。最终,临潭县把旅游业确定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
2005年,冶力关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次年全年接待游客43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达8500万元。
2020年以来,坚持大手笔投入、大力度建设,先后争取并实施冶力关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基础设施项目、彩色路、文化旅游标杆村、景观廊桥等镇区基础设施提升等28个项目,累计投入项目资金近5.1亿元。临潭县冶力关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已完成投资2.1亿元。高标准实施冶力关旅游区游客中心、庙花山、赤壁幽谷、天池冶海片区游客中心、游步栈道、旅游厕所、停车场、标识标牌、绿化美化等工程,目前已全部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2023年,冶力关景区接待游客146.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8.6亿元。
在甘南这样生态资源富集的地方做旅游容易,但想把旅游做好却不容易。
依托当地实际,冶力关镇持续推进生态治理,5年来,累计完成植树造林8000余亩,镇区绿化1.2万平方米,治理河道20余公里,还在景区公路沿线栽植云杉、油松、金叶榆、金叶梅等各类树木6.7万株。
“景区服务质量是提高游客满意度的重要标准。”甘肃关曦文旅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兼总经理毛广平说,今年以来,冶力关旅游区进一步整合文旅资源,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旅游环境,提高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旅游舒适度和游客满意度。
“冶力关蓝天白云,奇山秀水,风景特别美,景区设施很完善,线上线下购票很便利,我们还体验了骑马、滑道、游船等游乐设施,玩得很开心。”天津游客魏颖说。
“村里的环境好了,来旅游的人一年比一年多了。”冶力关镇高庄村群众李三喜笑着说,优美的环境、健全的设施不仅吸引着天南地北的游客,也让身边群众一起投身文旅产业,奔上致富路。
冶力关镇庙沟村就是一个典型。村里各具特色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柏油街巷纵横交错,美丽如画的田园风光让慕名而来的游客流连忘返。
庙沟村“凤凰台”农家乐老板杨小燕说:“每到旅游旺季客流量都很大,收入也越来越好。我们将不断提升饭菜质量、优化就餐环境,让游客能有更舒适的游玩体验。”
近年来,冶力关镇通过政府引导和鼓励,以“农户参与+协会管理+自主经营”的管理模式大力发展农家乐产业,形成了庙沟村、池沟村农家乐民宿一条街,带动更多群众投身文旅产业。
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冶力关旅游区先后获评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荣获中国十大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中国十大休闲旅游目的地、中国森林氧吧等称号。
“今年是冶力关旅游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冲刺期,我们将严格对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标准,强机制、补短板、优服务,不断推进旅游景区综合品质提升,让文旅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甘南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冶力关大景区管委会主任薛瑞麟说。
截至目前,冶力关镇有农家乐380多户,从业人员达2000多人,实现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据统计,今年前8个月,冶力关旅游区共接待游客134.87万人次,同比增长13.62%,旅游综合收入达9.82亿元,同比增长41.58%。
甘南迷人的风光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郁婕
打造“金字招牌” 创造美好未来
近年来,随着甘肃文旅、甘南旅游越来越火,“扎尕那”这个名字,不断被各地游客提及。在古冰川围拢的小村里过一个安静的周末,带家人自驾“洛克之路”来一场探险之旅,已经成了网络上各种“甘南旅游攻略”中必选的行程。
扎尕那景区位于迭部县益哇镇扎尕那村,“扎尕那”的藏语意为“石匣子”。在扎尕那景区抬头仰望,四周高山环绕,山石嶙峋、草木繁盛,潺潺流水从山顶缓缓流向山脚,滋润着一方净土。
百年前,奥地利探险家约瑟夫·洛克称赞这里为“人间天堂”。如今,这里的绝美风光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探索打卡,而“扎尕那”也自然而然成为甘南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
与新建景点不同的是,扎尕那既是景区,又是当地群众的生活区。在这个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的半农半牧区发展旅游产业,除了要关注慕名而来的游客体验,还得保障当地群众的正常生活和收入。
规划、统筹、管理都没有经验可循,面对发展难题,如何擦亮这块天赋异禀的“金字招牌”?
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迭部县上上下下统一了认识:发展高品质的旅游业并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需要正确谋划、群策群力、持之以恒。
近年来,迭部县委、县政府围绕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作,先后实施了扎尕那代巴村、达日村、东哇村和业日村巷道硬化及村道拓宽建设工程,实施了扎尕那旅游景区榻板风貌改造项目和新村风貌改造项目、困难户危旧房改造工程。
2017年到2018年,扎尕那景区4个自然村实施了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完善了村道硬化、污水管道安装和文化广场建设。
景区越来越火,可景区内乱搭乱占乱建、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又不断显现,乡镇干部没日没夜劝导、检查、处理,人手根本不够用。
于是,迭部县抽调全县57个单位的1000多名党员干部,在扎尕那4个村开展包村包户,以责任到人的方式全力改造提升扎尕那景区环境面貌:
开展“厕所革命”,改造问题厕所178户,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全覆盖;
修建业日村污水处理厂和东哇村污水处理厂,解决扎尕那周边4村污水排放问题,保护天然水源;
把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境保护、动植物保护等内容列入《村规民约》,实行门前“三包”制度,组织群众开展清扫工作,全村配备垃圾车两辆,每日中晚各两次在全村回收垃圾,全域配备垃圾箱设备,做到垃圾分类投放、按时按点回收、集中有序处置。
在多方努力下,扎尕那景区涉及的4个自然村累计实施美化绿化面积9860余平方米,实现柴草分离和人畜分离,彩钢瓦等违规建筑全部拆除,空中的各类乱糟糟的线路全部改造处理,乱搭乱建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2021年以来,我们深入推进农村‘三大革命’,以‘一村一方案’‘一户一策’‘划片定人’的方式,开展引导群众、拆违治乱、整脏除垢、美化亮化绿化等工作,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益哇镇政务服务中心主任鲁浩介绍。
硬件设施到位后,扎尕那村接着提升“软实力”。
扎尕那村党支部积极引导鼓励村民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农家乐、藏家乐。截至目前,全村共有民宿、农家乐共213户,6000多张床位,5000多个餐位,在进一步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大幅提高了村民收入。
2016年,扎尕那村村民土金次力开了一家名为“驴友之家”的民宿,成为首批从事餐饮民宿行业的村民。“当时游客慢慢多了起来,村子里也没有几家饭馆,和家人商量后决定开一家。”土金次力笑着说,“来这里吃饭住宿的都是远方来的客人,希望能给他们带来舒适的体验。”如今,土金次力年收入超50万元。
游客越来越多,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扎尕那的民宿餐饮店数量日渐增加。
今年7月,2021年大学毕业的冷本在扎尕那开设一家民宿,投资300万余元打造了16间智能化的房间。
“现在游客都很注重住宿体验,我们虽然是藏式风格的民宿,但智能设备也是一应俱全。”冷本说,民宿客房里配备了投影仪和智能马桶,让游客能够体验到“家的感觉”。
迷人的风光和良好的住宿条件吸引着天南地北的游客前来游玩。
“在网上看攻略,人人都在推荐扎尕那。今年趁着暑假带孩子来旅游,果然不虚此行。”第一次来甘肃,从重庆自驾穿越“洛克之路”来到扎尕那的游客廖文栋说,“民宿干净、饭菜可口,原本以为景区住宿肯定价格高,没想到一晚才200元的房间,就能透过窗户看风景。”
服务能力的提升,关乎景区的长远发展和长久利益。扎尕那村党支部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发动党员群众,全力提升服务游客能力。
“我们在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游客驿站,免费为游客配备手机充电设施、雨伞、氧气袋、医疗急救箱等设备;设立党员志愿服务岗,全村党员轮流值班,向游客免费提供路线指引、景点介绍、联系民宿等服务;成立应急救援小分队,对发生高原反应、车辆出现故障、走失走散的游客提供全天候的保障。”迭部县益哇镇扎尕那村党支部书记班代交自豪地说,3年来,应急救援小分队救助高原反应游客78名,帮助52名游客更换车胎,协助镇派出所寻回走失游客101人。
对于没来扎尕那的游客来说,好口碑来自好风景;如今,扎尕那的好口碑有很大一部分都来自全天候的贴心服务。2023年,扎尕那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77.07万人,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0万元。今年前8个月,扎尕那景区接待游客169.2万人次。
如今的雪域高原上,干净的藏家村落如珍珠般散落,肥壮的牛羊点缀其间,微风带着雪山的凉意和草原的芬芳,轻抚每一个游客的面庞……
涌动的人潮是文旅产业和乡村发展的底气,乡村热闹起来,发展才能更有劲头。甘南,正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天南海北的游客领略自然之美、乡村之美。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巩炜 李峰 洪文泉 郁婕 蔡文正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昱钧
来源 新甘肃
编辑 杨去草
责任编辑 史志锦